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围绕稳定当前生猪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现代生猪流通体系、强化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提出23条意见。
9月11日,多位行业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意见》为恢复生猪产能、保障市场供给提供了全方面的政策支持,为生猪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设计了路径;而在国家近期密集政策调控下,猪价增速有望放缓,等到明年存栏量好转后将回落。
有助于市场“有肉”群众“吃肉”
《意见》提出,要稳定当前生猪生产,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规范禁养区划定与管理,保障种猪、仔猪及生猪产品有序调运,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加强生猪产销监测,完善市场调控机制。要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加大金融政策支持,保障生猪养殖用地,强化法治保障。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合理增加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取消15亩上限,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规范禁养区的措施,都是在为日后恢复生猪生产扫清障碍。而政府在财政方面的补贴与鼓励,既有助于让市场未来有肉,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能力吃上肉。
对于完善市场调控机制方面,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本次《意见》的市场调控措施中,国家合理投放冻猪肉储备,并鼓励社会参与冻猪肉收储,以便平抑市场价格、维护节假日市场有效供应。
鼓励中小户养殖是罕见支持
同时,《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发展,推动生猪生产科技进步,加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对生猪主产区支持力度。
对此,冯永辉表示,受非洲猪瘟等影响,生猪产量面临着比之前更大的缺口,因此中小农户养殖也得到政策支持。“多年来,国家首次在扶持生猪生产中提出支持农户养殖,是很罕见的鼓励。”
而对于散户养殖,朱丹蓬表示,这是国家现阶段的应急措施,未来的主体还是规模化养殖。他还指出,养殖扩大的背后也将带来废弃物的增多,如何变废为宝将是养殖业在中长期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意见》中提到“加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转变调运方式利于防疫工作
此外,《意见》提出,要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强化疫病检测和动物检疫,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要健全现代生猪流通体系,加快屠宰行业提挡升级,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新京报记者还注意到,我国在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方面又有进展。9月10日,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一株非洲猪瘟双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完成实验室研究,近期已提出生物安全评价申请,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朱丹蓬看来,除长期的疫苗研究外,国家鼓励生猪就地就近屠宰、将调运方式由“运猪”转为“运肉”、原则上除种猪和仔猪外的活猪不跨大区域调运等方式,有利于现阶段缩小疫病的传播染范围。“以前广东的猪可能来自湖南、广西等地,所跨区域越远、时间越长、环节越多,对于食品安全以及疫情的管控要求就会越高。生猪屠宰、调运方式的改变,将会使整体运营的成本、货源和防疫等得到有效的控制。”
猪价增速或将放缓
除了国办《意见》之外,近期,国家多部委相继出台相关措施稳定猪肉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在政策大大利好的情况下,猪价走势将会如何?
朱丹蓬认为,在近期政策的调控下,猪价环比增速有望放缓,即未来每月价格可能逐渐下滑。但要等待猪价同比回落,即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的话,还需待生猪存栏量恢复到以往水平,“这个不可能马上实现,需要时间,预计最早要等到明年4月份。”冯永辉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母猪存栏量的回转,是判断猪价整体走势的重要因素。
在朱丹蓬看来,目前的猪肉市场环境也为中国的饮食结构多元化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伴随时代发展,原本已经有部分家庭的饮食结构开始不以猪肉为主,现在进一步推动了消费者去选择牛肉、羊肉、禽肉等替代品,使得肉食来源更加丰富。”